0-6歲幼兒的三語教育怎麼做?
哈囉大家好!我是Emilie。
身為一個住在日本東京的台灣三寶媽媽,在老大還是嫩嬰時我腦中常常閃過「我不想孩子因為在海外長大所以無法用中文和台灣的阿公阿嬤溝通,連回台灣探親想吃根香蕉都要媽媽翻譯」的念頭。尤其是在老大兩歲語言爆發期開始上保育園的兩個星期後,突然之間不論是和我說話還是自言自語幾乎都變成日文時, 加深了我的危機感。
我意識到了,兩年的育嬰假中我只和孩子說中文,而這個幾乎都跟著我和我只說中文的孩子, 能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全日文環境的洗禮下語言模式完全改變, 意味著孩子大腦的語言可塑性極高。也因此,從那時候起,我一直思考也不停的研究:「怎麼樣才能替孩子守住母語中文,同時又能幫助孩子自然學會日文和英文?」
這幾年下來,我透過實際育兒的摸索,找到了一些答案。
我的9歲以及5歲的孩子現在可以快樂地在三種語言之間切換:在家裡和我說中文、和爸爸講日文,還能透過繪本、音樂和動畫快樂吸收英文。至於0歲的老三, 有了老大老二的經驗,我也確信,將來她也能和哥哥姊姊一樣自然的成為三語使用者!
而支撐我和寶貝們一路走來的核心方法,我認為就是–多感官學習。
在這篇文章,我簡單列舉了一些心得與做法,對完整內容有興趣的你,歡迎觀看我的 YouTube 影片: 👉👉「0-6歲的三語教育怎麼做?三語並進不混淆攻略 ~台日家庭的三語寶寶養成經驗分享~」
希望能為同溫層的爸爸媽媽們帶來一些靈感, 也歡迎在影片下面分享你的想法, 或你養育雙語寶寶、三語寶寶、多語寶寶的妙招!
0-6 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
科學研究指出,0-6歲是孩子語音和語感發展的關鍵時期。在這段時間裡:
- 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,能輕鬆分辨不同語言的語音差異。
- 大腦的神經迴路正在快速建立,對語言輸入的吸收效果遠高於成人。
- 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,更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與文化認同。
因此,如果能在這段時間讓孩子接觸中文、英文或當地語言,能幫助他們對文化產生認同自然養成三語能力。
多感官學習:三語教育的關鍵
1. 聽覺——語言的旋律
- 採用 OPOL策略(One Parent, One Language):媽媽固定說中文,爸爸固定說日文。
- 英文透過兒歌、動畫、繪本與外師課程輸入,建立第三語言的聲音標記。
2. 視覺——看見語言的色彩
- 用生活物品、圖卡、繪本,讓孩子將詞彙與畫面連結。
- 例如:拿著紅蘋果說「蘋果」、爸爸說「りんご」、或英文歌曲唱「apple」。
- 推薦繪本:中文《小變色龍變變變》、日文《わにさんどきっ》、英文《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》。
3. 觸覺與動作——用手感受語言
- 描寫注音符號、假名、字母。
- 用黏土、積木、摺紙邊做邊說,讓語言和動作相互結合。
- 配合 Letterland Phonics 或 Jolly Phonics 動作遊戲,加深英文發音記憶。
4. 情感與環境——語言背後的文化連結
- 中文:農曆新年包紅包、唱《恭喜恭喜》。
- 日文:參加當地祭典。
- 英文:聖誕節寫信給 Santa Claus。
- 孩子在快樂的情境中使用語言,自然會把語言與正面情感連結起來。
在家打造三語環境的三大秘訣
- 創造專屬語言時刻
- 媽媽用中文講故事、爸爸用日文陪玩。
- 就算每天只有30分鐘,也能留下深刻的語言記憶。
- 保持一致性與耐心
- 小量但持續,比一次性大量輸入更有效。
- 不強迫多鼓勵,以及有效引導, 讓孩子願意開口。
- 觀察孩子興趣並靈活調整
- 喜歡畫畫,就用中文做繪畫活動。
- 熱衷動畫《Peppa Pig》,就每天安排15-30分鐘英文輸入。
- 根據孩子興趣靈活調整方式,最重要。
三語教育不是壓力,而是一份禮物
0-6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。對海外家庭來說,雖然環境挑戰重重,但透過多感官學習、一致性的語言輸入,以及堅持,我們可以幫助孩子:
- 守護中文母語
- 學會當地語言
- 快樂接觸英文
這不僅是語言教育,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