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Column】三語寶寶養成記|在日本的0-6歲三語教育與中文守護

Attachment Details 0-6歲的三語教育_多語育兒_多感官學習_ERDEKids. 育兒專欄

0-6歲幼兒的三語教育怎麼做?

哈囉大家好!我是Emilie。

身為一個住在日本東京的台灣媽媽,我常常擔心孩子會不會在海外長大後,中文能力漸漸退化。尤其是在學校和社交圈幾乎都使用日文的情況下,中文很容易變成「聽得懂卻不會說」的語言。

所以我一直在思考:怎麼樣才能守住母語中文,同時又能幫助孩子自然學會日文和英文

這幾年下來,我透過實際育兒的摸索,找到了一些答案。我的兩個孩子現在可以快樂地在三種語言之間切換:在家裡和我說中文、和爸爸講日文,還能透過繪本、音樂和動畫快樂吸收英文。

而支撐我們一路走來的核心方法,就是——多感官學習

👉 想看完整心得,歡迎觀看我的 YouTube 影片:

0-6 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

科學研究指出,0-6歲是孩子語音和語感發展的關鍵時期。在這段時間裡:

  • 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,能輕鬆分辨不同語言的語音差異。
  • 大腦的神經迴路正在快速建立,對語言輸入的吸收效果遠高於成人。
  • 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,更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與文化認同。

因此,如果能在這段時間讓孩子接觸中文、英文與當地語言,就能幫助他們自然養成三語能力,對文化產生認同。

多感官學習:三語教育的關鍵

1. 聽覺——語言的旋律

  • 採用 OPOL策略(One Parent, One Language):媽媽固定說中文,爸爸固定說日文。
  • 英文透過兒歌、動畫、繪本與外師課程輸入,建立第三語言的「聲音標記」。

2. 視覺——看見語言的色彩

  • 用圖卡、繪本、生活物品,讓孩子將詞彙與畫面連結。
  • 例如:拿著紅蘋果說「蘋果」、爸爸說「りんご」、播放英文歌曲唱「apple」。
  • 推薦繪本:中文《小變色龍變變變》、日文《わにさんどきっ》、英文《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》。

3. 觸覺與動作——用手感受語言

  • 描寫注音符號、假名、字母。
  • 用黏土、積木、摺紙邊做邊說,讓語言和動作相互結合。
  • 配合 Jolly Phonics 動作遊戲,加深英文發音記憶。

4. 情感與環境——語言背後的文化連結

  • 中文:農曆新年包紅包、唱《恭喜恭喜》。
  • 日文:參加當地祭典。
  • 英文:聖誕節寫信給 Santa Claus。
  • 孩子在快樂的情境中使用語言,自然會把語言與正面情感連結起來。

在家打造三語環境的三大秘訣

  1. 創造專屬語言時刻
    • 媽媽用中文講故事、爸爸用日文陪玩。
    • 就算每天只有30分鐘,也能留下深刻的語言記憶。
  2. 保持一致性與耐心
    • 小量但持續,比一次性大量輸入更有效。
    • 少批評、多鼓勵,讓孩子願意開口。
  3. 觀察孩子興趣並靈活調整
    • 喜歡畫畫,就用中文做繪畫活動。
    • 熱衷動畫《Peppa Pig》,就每天安排15分鐘英文輸入。
    • 根據孩子興趣調整方式,比強迫更有效。

三語教育不是壓力,而是一份禮物

0-6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。對海外家庭來說,雖然環境挑戰重重,但透過 多感官學習一致性的語言輸入,以及父母的堅持與愛,完全可以做到:

  • 守護中文母語
  • 學會當地語言
  • 快樂接觸英文

這不僅是語言教育,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傳承。

本篇文章執筆者

EmilieMama

台灣妻日本夫的國際結婚。定居於日本東京,育有三寶分別為9歲和4歲和0歲。
持有日本實用英語技能檢定1級及台灣華語教師資格。
不定期分享遠距工作在家和孩子玩中學的自製教具教材。

Copied title and URL